过滤是从固—液两相混合物(悬浮液)中分离出固体粒子的过程,预处理旨在通过改变过滤悬浮液的性质,使过滤变得容易。这里介绍几种主要的预处理方法:
(1)冻结和融化处理。由上、下水处理产生的污泥及某些放射性污泥很难处理,这是由于其固体粒子具有特殊的构成。为了改善这类污泥的过滤特性和沉淀特性,可采用先将其缓慢冻结,然后融化的处理方法。
(2)改变液体的特性。
温度对降低液体黏度很有效,用低温度热给液体升温后,能明显提高过滤速度;除升温法外,用黏度较低的液体稀释需要过滤的高黏度液体,也能取得同样的效果。
降低液体的密度也能提高过滤速度。液体密度小的悬浮液,其固体粒子容易沉淀。升温法对降低液体密度效果不明显,而向液体密度高的悬浮液中添加低密度液,却取得了好效果。
降低液体的表面张力,同样能促进过滤。液体的表面张力虽然受温度的影响,即提高液体的温度后,其表面张力得到降低,但表面张力更易受添加的表面活性剂的影响。
(3)结晶法旨在使悬浮液中的晶体具有中等粒径,以防小晶粒堵塞介质孔隙和大晶粒堵塞配管。
(4)淘析和分级。细粒子易堵塞孔隙,可用淘析分级法将细粒子与粗粒子分开,移去的细粒子再用絮凝法等增大粒子团的尺寸。
(5)超声波辐射对改善过滤的效果,取决于悬浮液的特性、声波强度、声波频率及辐射时间等参数。例如一些参数配伍旨在给粒子能量,使粒子之间能战胜絮凝障碍,彼此容易聚集在一起形成絮团。反之,另一些参数配伍旨在将粒子聚集体破碎成小微粒。微粒化的粒子有利于提高产品的纯度、吸附性、分散性及反应性。
(6)使用凝结剂、絮凝剂、助滤剂。凝结和絮凝法,是以水中的悬浮粒子、胶体及部分水溶性物质为对象,通过添加凝结剂、絮凝剂来促进过滤。
凝结剂是多价金属盐,有低分子和高分子之分。低分子凝结剂有氯化铁、硫酸铁、硫酸铝等。高分子凝结剂有聚硫酸铁、聚氯化铝等。
现在应用较多的是高分子絮凝剂,其分子上有许多亲水性极性基,起着对粒子吸附和粒子之间架桥的作用,最终导致絮团的形成。
助滤剂是指有助于过滤的材料,如硅藻土等。助滤剂有两个作用:一是提高过滤速度;二是得到清澈的滤液。
(7)滤浆的预浓缩和稀释。悬浮液所含固体粒子浓度,直接影响着过滤机的能力、滤饼的阻力、粒子向滤布内部的贯入(贯入影响滤液的澄清度和介质的阻力)。
对不同浓度的悬浮液进行真空过滤时,所得滤饼的结构差别较大。易过滤的悬浮液,其滤饼的组织不致密,常发生裂纹,造成了真空泄漏,动力消耗大。对于这种悬浮液,过滤前要对其进行稀释,以便得到致密的滤饼并利于洗涤。
与此相反,对于很稀的悬浮液,过滤前要预增稠,以便提高过滤速度,减小过滤机尺寸,减少设备造价。较浓稠悬浮液过滤得到的滤饼的过滤阻力小,因此对稀悬浮液进行预浓缩,有利于提高过滤机的生产能力。 |